大学生人际交往

发布时间:2020-04-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56


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必备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

1. 交往注重平等性

大学生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更加注重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在人际关系中要求交往双方的地位平等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在一个民主平等基础上建立和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交往中能充分体会到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

2. 交往形式、内容多样化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学习,寻找友谊交往的对象也不局限于本班、本系和本校的学生。交流方式除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彼此交流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3. 交往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超越了情感交流的最主要的动机。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利己动机的大学生变多。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和谐的交往观念和交往动机。

二、 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

1. 羞怯心理与恐惧心理

主要表现为紧张、胆怯、害怕。表情羞涩,脸色绯红、神情不自然,行为拘谨、动作忸怩、被动交流、说话声音颤抖、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羞怯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很大地约束了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人际圈较小。

2. 自卑心理与闭锁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况。自卑心理产生于自我的否定以及消极的暗示。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心理承受能力弱、行为退缩、做事情犹豫不决、缺乏主见,而且比较敏感,害怕失败。

3. 嫉妒心理与敌意心理

嫉妒是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抱有不友好、憎恨情绪,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通过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嫉贤妒能,对别人的长处或成绩心怀不满,讽刺、挖苦、中伤、诋毁甚至攻击、破坏,所以嫉妒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4. 敏感心理与猜忌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分警觉,敏感、多疑,总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议论自己。把无中生有的事强加于人,甚至有时把别人的好心曲解为恶意。严重者发展为癔病或被害妄想。做事谨小慎微,生怕引起别人的不满。猜忌心理,是一种完全由主观猜测产生的不信任心理,是一种负性的心理反应。原因主要是错误的认知方式和不合理的归因;缺乏自我安全感;不恰当的心理防御。

5. 自我中心与自傲心理

自傲是超出正常限度的过分自信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自我暗示心理。自傲的人通常表现为自视过高、眼高手低、看低他人等,不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关心自我的需要、兴趣、利益得失,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固执己见,自夸自大;过分自我欣赏。

三、如何提升人际关系

1. 锻炼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在交往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掌握人际交往所需的技能。

(1)寻找共同话题,主动交往。谈话内容或主题可以是大家熟悉的公众热门话题,如轰动性的社会时事新闻、重大的体育赛事、畅销书等。在谈话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知识结构乃至个性特征,并可能碰撞出其他新的话题。选择能让对方成为“专家”的话题,既可避免冷场,又能增进知识,还让对方十分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2)学会积极倾听。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理解的过程,只有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才能更好地了解交往的对象。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他是一个值得你倾听讲话的人,倾听所表现出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无形之中就会增强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

(3)学会理解和共情。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日常相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共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同学、朋友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促进相互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4)善用赞美与感谢。应该真诚地认为对方值得赞美,并注意发现对方身上值得赞美的地方,将它表达出来。赞美别人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太夸张而言过其实。过于夸张的赞美会被视为并非出自真心,甚至别有用心。

(5)学会批评与道歉。尽管人人都期望朋友之间能够观点一致、和睦相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朋友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会批评和道歉很有必要。

2. 多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许多人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团体辅导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彼此关爱并相互影响,促进个人成长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3. 积极参加学校活动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集体出游活动,可以给自己提供很多人际交往的机会,加强和同学朋友们的交流,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可以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气氛中协调与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学生们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利益。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张萍